發布時間:09-26 閱讀次數:26397
消渴(糖尿病)的健康指導
消渴(糖尿病)的健康指導
消渴是以多飲、多食、多尿、乏力、消瘦,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。根據消渴的臨床特征,主要是指西醫學中的糖尿病。
【病因】
1、稟賦不足 先天稟賦不足,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因素。
2、飲食失節 長期過食肥甘,醇酒厚味,辛辣香燥,損傷脾胃,致脾胃運化失職,積熱內蘊,化燥傷津,消谷耗液,發為消渴。
3、情志失調 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,如郁怒傷肝,肝氣郁結,或勞心竭慮,營謀強思等,以致郁久化火,火熱內燔,消灼肺胃陰津而發為消渴。正如“心境愁郁,內火自燃,乃消證大病。”
4、勞欲過度 房事不節,勞欲過度,腎精虧損,虛火內生,則火因水竭益烈,水因火烈而益干,終致腎虛肺燥胃熱俱現,發為消渴。
【診斷依據】
1、口渴多飲、多食易饑、尿頻量多、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臨床癥狀,是診斷消渴病的主要依據。
2、有的患者“三多”癥狀不著,但若于中年之后發病,且嗜食膏粱厚味,以及病久并發眩暈、肺癆、胸痹心痛等病癥者,應考慮消渴的可能。
3、由于本病的發生與稟賦不足有較為密切的關系,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診斷參考。
【相關檢查】
查空腹、餐后2小時血糖和尿糖,尿比重,葡萄糖耐量試驗等,有助于明確辯證診斷。病情較重時,尚需查血尿素氮、肌酐,以了解腎功能情況等。
【治療原則】
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,燥熱為標,故清熱潤燥、養陰生津為本病的治療大法。由于本病常發生血脈瘀滯及陰損及陽的病變,以及易并發眼疾、勞嗽等癥,故還應針對具體病情,及時合理的選用活血化瘀、清熱解毒、健脾益氣、滋補腎陰、溫補腎陽等治法。
【證治分類】(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)(可選擇內分泌科就診)
一、上消
肺熱津傷癥
口渴多飲,口舌干燥,尿頻量多,煩熱多汗,舌邊尖紅,苔薄黃,脈宏數。
治 法:清熱潤肺,生津止渴。
代表方:消渴方加減。天花粉、葛根、麥冬、生地、藕汁生津清熱,養陰增液;黃連、黃芩、知母清熱降火。
二、中消
1、胃熱熾盛癥
多食益饑,口渴,尿多,形體消瘦,大便干燥,苔黃,脈滑實有力。
治 法:清胃瀉火,養陰增液。
代表方:玉女煎加減。生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梔子清胃瀉火;玄參、生地黃、麥冬滋肺胃之陰;川牛膝活血化瘀,引熱下行。
2、氣血虧虛癥
口渴引飲,能食與便溏并見,或飲食減少,精神不振,四肢乏力,體瘦,舌質淡紅,苔白而干,脈弱。
治 法:益氣健脾,生津止渴。
代表方:七味白術散加減。黃芪、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懷山藥、甘草益氣健脾;木香、藿香醒脾行氣散津;葛根升清生津;天冬、麥冬養陰生津。
三、下消
1、腎陰虧虛癥
尿頻量多,混濁如脂膏,或尿甜,腰膝酸軟,乏力,頭暈耳鳴,口干唇燥,皮膚干燥瘙癢,舌紅苔少,脈細數。
治 法:滋陰固腎。
代表方:六味地黃丸加減。熟地黃、山萸肉、枸杞子、五味子固腎益精;懷山藥滋補脾陰,固攝精微;茯苓健脾滲濕;澤瀉、丹皮清瀉火熱。
2、陰陽兩虛癥
小便頻數,混濁如膏,甚至飲一溲一,面容憔悴,耳輪干枯,腰膝酸軟,四肢欠溫,畏寒肢冷,陽痿或月經不調,舌苔淡白而干,脈沉細無力。
治 法:滋陰溫陽,補腎固澀。
代表方:金匱腎氣丸加減。熟地黃、山萸肉、枸杞子、五味子固腎益精;懷山藥滋補脾陰,固攝精微;茯苓健脾滲濕;附子、肉桂溫腎助。
【預防調攝】
1、本病除藥物治療外,注意生活調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節制飲食具有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,在保證機體合理需要的情況下,應限制糧食、油脂的攝入,忌食糖類,飲食以適量米、麥、雜糧,配以蔬菜、豆類、瘦肉、雞蛋等,定時定量進餐。
2、戒煙酒、濃茶及咖啡等。
3、保持情志平和,制定并實施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制度。(門診護理組提供)